来源:人气:931更新:2025-04-16 01:30:03
今年清明档的电影中,由冯小刚导演和赵丽颖合作的《向阳花》备受瞩目。影片聚焦出狱女囚的社会困境,想要以女性群像展现扶持互助、向阳而生的主题。
名导演+顶流女演员,现实题材+女性话题,buff叠满之下让人生出很高的期待。可是上映以来,影片累计票房突破了1亿,口碑和评价却呈现两极分化,豆瓣评分6.5,争议较大。
1号也去看了这部电影,想从「演绎」和「剧情」两个角度谈一谈,《向阳花》是如何在观众心中一步步减分的?
01.演绎:「剧圈buff」失灵了
演员演技的好与坏,最简单也最直观的检验方法是,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情绪是否能被其带动与感染,有没有被代入进去,有没有因为他/她的快乐、悲伤、委屈、愤怒,你也会开心、难过、不平、生气。而在观看过程后,他/她所饰演的人物是否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,久久难忘怀。
电影《向阳花》中,给1号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由兰西雅饰演的毛阿妹/黑妹和王啸宇饰演的黄毛。两个人的关系较为特别,一个是从小被偷窃团伙抚养、训练的孤女,另一个是在「老爹」手下做事,偏爱小妹妹的哥哥。由于为了应对被捕后的警察审讯,他们从小就被烫伤喉咙,不能开口说话,所有的交流自然要通过手势、表情、动作来表达。当一个人被剥夺了说话的权利,他一定是很委屈的,心底的情绪自然更加澎湃与饱满,这些限制条件其实为演员增添了发挥空间。就如同在电影《第二十条》中赵丽颖饰演的郝秀萍,当她被逼上绝境、站到高楼的一刻,无法言说,所有的情绪在她的表情中、眼泪中、手势中宣泄、流淌,观众的心弦也为之颤动。
人物的演绎除了需要饱满的情绪,还需要生动的细节。在黑妹与黄毛的相处中,有一个「捏脸」的动作仿佛是二人独特的链接。当黑妹第一次执行老爹下达的偷窃任务时,黄毛指责她,很危险,干嘛逞能。黑妹说,有你在,我不怕。黄毛宠溺地捏了捏她的脸。当黑妹出狱,黄毛来接她,久别重逢后的相见,黄毛第一时刻捏了捏她的脸,黑妹一半嫌弃一半无奈地打掉了他的手。当黑妹提出自己不想再做贼,黄毛为她承担,放她离开时,黑妹哭了,黄毛最后一次捏了捏她的脸,并拭去了她的眼泪。一个小动作,却有千钧重,人物关系与情感表达都鲜明地传递出来。
《向阳花》的故事主线是围绕高月香和黑妹两个女主展开的。两个人都承受着命运的苦难,却仍保持善良的底色,「向阳花」的性格中需要有一份坚韧。这样的坚韧,可以时刻从兰西雅的眼神中感受到,却很少在赵丽颖的表演中察觉。
赵丽颖饰演的高月香在电影中有一个外号,叫「白狐狸」,这昭示了她的人物性格,是狡慧的。为了赚给女儿安装人工耳蜗的钱,也由于文化认知低、法律意识淡,她被人诱骗做起线上卖淫的非法生意而入狱。但她有自己的信条:不惹事、不怕事。别人打她,她一定要打回去,她保护聋哑的黑妹,也敢于反抗一切不公。双重的反差,交叠出人物的魅力。
但是赵丽颖的演绎,却像一只「小白兔」。除了大开大合的戏份外,荧幕上赵丽颖的脸大部分时间是平淡的,你无法从她的眼神中读到任何内容,甚至很少感受到这个人物是鲜活的、成立的。
有一场戏让1号印象很深地感到出戏。因为黑妹的「手艺」,二人找到了一份在商场推销卖门锁的工作。高月香手持话筒,大声叫卖。赵丽颖的话筒离嘴很远,而且仿佛拿不住似的。这让1号想到的是:她非常不适应这个身份。但高月香不应该是善于变通的吗?扮演围观群众的群演围着二人提问,怼脸的镜头让人捕捉到她眼神中的一点尴尬,提醒着观众:她是赵丽颖,不是高月香。
电影是放大的艺术。它让被忽视的细节显影,让隐秘的情感宣泄,让边缘的声音被听见。短短的几个小时,需要整个团队成千上万的「几个小时」雕刻而成。荧幕上一丝的情绪流露,需要演员心底的感受如大海般磅礴。
也许是因为人到中年,有了看淡一切的坦然与平静,需要与本身及其适配或能触动内心的角色才能「有效表演」;也许是因为明星常被审视,早已将自我包裹起来,习惯性地防御与戒备,平静的面孔让你读不到任何故事;亦或是电影与电视剧的演绎本就天然有「壁」。不只是赵丽颖,从剧圈到影圈「buff失灵」的顶流演员还有胡歌、刘亦菲……胡歌接连拍摄的几部文艺电影《南方车站的聚会》《不虚此行》《走走停停》票房勉强破亿,讨论度也几乎为零。刘亦菲在最青春的年纪演了十数部电影,让人记住的角色寥寥无几。
究其原因,1号认为有二。一方面,电影和电视剧的受众不一样,大部分电影观众通常会根据导演、演员、题材等精心挑选电影,决策更为谨慎,整个观影方式也更为沉浸,需要观众高度地投入。看电影是社交属性较强的一种娱乐方式,朋友聚会、恋人约会常常会选择走进电影院,所以票房受档期影响较大。电视剧观众则更为广泛,有粉丝群体,有上班族,有中老年人,长剧集可多次观看,适合在通勤、吃饭等零散时间播放,也可当做客厅背景音作日常消遣。剧集的「追剧周期」也可产生社会讨论热度,影响力更易扩散、发酵。
如果将电影比作往观众心里扎的一根针,那么电视剧就是往世上撒的一张网。演员的「剧圈buff」其实就是观众缘和国民度。
另一方面,对于演员来说,电影和电视剧的演绎可能并不相通。电影更注重细腻的微表情和肢体语言,电视剧则更依赖台词和外放的情绪。电影将人物的弧光高度浓缩在两个小时之内,电视剧则用数十集展现人物的渐进式成长。
如果说电视剧表演像自然润喉的白水,允许冗余和即兴,体验派演员见长;那么电影表演就像蒸馏提纯的烈酒,台词、眼神、停顿都必须精确到帧,方法派演员则更胜一筹。电影表演,是把人一生中最致命的瞬间,炼成一颗子弹,对准观众的眉心开枪。
02.剧情:不是一篇高分作文
减分的第一步是演员的演绎不及预期,第二步则是对主题的刻画不及预期。
拍电影,就像写作文。如何巧妙、精彩地讲好一个故事,并准确地传达出中心思想,让评阅的观众感动、震撼、领悟到什么程度,是一个导演的功力所在。
一部电影的品质,可以用其所有元素(画面/台词)与主题的回归R²来度量——解释力越强,得分越高。换一种说法,散乱的作品就像撒了一把沙子,而杰作的每颗沙粒都朝着同一束光——那束光,就是它的名字。
走出电影院,过了1天、3天、甚至1周,《向阳花》留在1号脑海中的不是高月香为救女儿与命运抗争的英雄叙事,而是从小长在贼窝的毛阿妹在生存与本心之间的周旋挣扎。不是前者不够明亮,而是后者太过灼目,相比之下,自然显得暗淡。
而对于群像的刻画,女狱警邓虹「警囚一家亲」的救赎或许感动,但略显失真;王菊饰演的胡萍较为自然,可惜只是镶边;程潇的角色资本硬加有些明显。当观众的眼眸追着黑妹与黄毛的轨迹游走,向阳花的花心就成了被遗忘的空白,这篇作文偏题了。
其次,所谓「好题一半文」,「向阳花」这个题目似乎就不够深刻。
三名逃犯在警察的追查和内心的煎熬下走向自我毁灭,《烈日灼心》探讨了罪与罚、人性与救赎;特工们如履薄冰,深陷死局仍坚守信仰,《悬崖之上》既寓意行动的危险,又揭示了忠诚与生存间的两难;单亲妈妈与邻居女孩在爱情、事业、家庭的多重挑战中寻找自我价值,真正的《好东西》不是别人眼中的成功,而是自己认可的快乐与自由。
《向阳花》的「向阳」指逆境中顽强生长的力量,「花」代指女性。影片似乎只是表面点题,比如「向阳花合唱队」,「向阳花微信群」,「向阳花洗车队」;实则并没有触及到出狱女囚、也可以说是底层女性的真实困境。
被保安欺辱抢钱、干保洁被污蔑偷窃、卖酒被老板性侵,每个场景像是无数块碎片,却拼不成完整的图画。只是苦难的罗列和呈现,并没有探讨现象的成因及解决办法。双女主线注定了关系需要冲突起伏,二人从闹翻到和好,再到闹翻再和好,显得刻意为之。而结局匆匆,就像包了一顿大团圆的饺子,只有浮于表面的安和。
同样以监狱为背景,讲述囚犯的故事,位居豆瓣top1的电影《肖申克的救赎》中也提到了出狱人员的社会融入问题。长期的监禁摧毁了人的意志,他们很难适应早已变化的社会。而「希望」是珍贵的,只要心存希望,就一定会摆脱「制度化」的思维,重获新生。
其实,《向阳花》中也有一个更值得深刻挖掘的主旨,就是——尊严。
高月香为了跟老板要回毛阿妹的工钱,不惜出卖色相,无耻的老板想要和高月香发生关系,毛阿妹一酒瓶子砸过去,这一砸,把紧紧抱在一起的两个人砸散了。高月香说,你这么干,我们还要赔他钱,我还要攒钱接回孩子。毛阿妹说,为了钱,你连尊严也不要了吗?
二人分道扬镳,高月香瘦小的身影独自夜行在空旷的马路上。镜头慢慢拉远,画面逐渐宽阔,将路边大大的宣传标语也囊括进来,赫然印着两个字,自尊。
这一句台词和一个镜头让1号印象很深。尊严使人感受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,而非工具或客体。人权理念的核心正是「人因其存在而享有尊严」。法律禁止虐待、歧视,本质上是在保护尊严。道德谴责不公正,也是因它侵犯了人的尊严。
有过前科的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进入社会,免不了遭受歧视和打击。但即使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,同样需要尊严,也值得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。他们的反抗与犯罪是不是源于尊严感的缺失?当他们受到尊重,是不是也会积极生活,努力奋斗?
又或许,尊严不是别人给的,而是自己争取的。尊严赋予苦难以意义,在极端的困境中,保持尊严也能让人找到活下去的理由。捍卫尊严,则是捍卫人之为人的根本特质。
1号结语
「冯小刚导演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。」或者说,每位创作者都有自己的局限性,在自己的圈层中成长,从自己的生活中体悟,于自己的时代中发声,真实的表达才能产生广泛的共鸣。
好电影是土壤里长出来的,没有真正理解过底层女性的真实生活,就别试图消费她们。
而对创作的敬畏就是,永远不要低估观众。